
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,最終由秦始皇先後攻破六國,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,不僅如此,秦始皇還興建了萬里長城、統一貨幣及度量衡。不過外界不解,古代沒有戶政系統,秦朝如何掌握全國人口數?背後一大關鍵在於相對完整的「戶籍制」。
根據《搜狐網》報導,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就在秦朝,早在西元前375年,秦獻公在位時期就頒佈了當今戶籍政策的雛形,以戶籍為單位,將百姓根據區域分組,這樣一來,就能方便官府隨時調取戶口訊息。後來歷經商鞅變法,井田制被廢除後,開始按人頭來收稅,此後秦朝的財政收入便直接與人口數相互掛勾。
其次,秦始皇先後攻破六國、統一中原,加強了中央集權,因此要將本國的戶籍制度推廣到全國並非難事。
第三點,秦國還推行郡縣制,將領土劃分為40多個郡,而每位郡守大多由中央直接委派,加上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力,自然很容易將中央下達的政策及時貫徹到民間。從出土的秦簡來看,這些郡守需要按時統計人口,並上報給朝廷,如此一來,戶籍制度便能準確地貫徹下去。
同時,基於「徭役制度」的需要,統治者在掌握人口數之餘,也能指派成年男性進行義務性的勞役,包括修城、鋪路、戍守邊疆等工作。